這,是我們的故事 ——「播種」成果展中的玩、練、生
受訪者| 彭韋銜 諮商心理師
撰文者| 許立亞 諮商心理師
2023年1月17日,陪伴者第一屆成果展正式落幕了!
本次成果展的主題「播種」,源自於陪伴者一直以來秉持「一粒種籽,一片土壤,一個故事」的理念所延伸,期待藉由成果展與社會大眾一同分享陪伴者的夥伴們,在這片土壤上播種、孕育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
成果展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展現自己在「玩、練、生」的不同階段。陪伴者機構的個管師,同時也是諮商心理師的彭韋銜(Wade)老師分享過去初學吉他的經驗,從一開始帶著好奇想去玩玩看,到後來隨著夥伴的加入,開始產生了上台表演的想想法與目標,於是有了更認真練習的動力,也開始擔任吉他社的幹部推廣社團。透過玩、練、生的學習過程,學習不再是枯燥、競爭、壓力,而是可以是好玩、自主、分享、成長的。不論是單純呈現一個為了好玩而做的作品,還是技巧尚未純熟但透過練習而有所進步的作品,抑或是學生在生涯與心力上都全心投入的作品,都在這次成果展中呈現與分享。






關於成果展的「理念」與「展區規劃設計」
Q:陪伴者自學機構的第一屆成果展,一開始是如何發想的呢?
韋銜老師:起因是機構的老師參加教育展後,看見很多自學機構、學校把學生作品集結起來變成作品集,在這個過程中讓社會大眾看到學生的不同樣貌。看見別的學校在做這件事情,也讓機構的老師們開始思考,我們希望社會如何認識我們的學生?有了這個起心動念之後,就覺得「那麼不如就來試試看吧」!就此促成了第一屆成果展。
Q:這次的成果展,希望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呢?
韋銜老師:這次的成果展就如前所述,是希望能連結學生所處的系統,像家長、親朋好友,甚至社區、其他自學機構與社會大眾,透過這個成果展也可以讓大家看見並認識陪伴者。當然,陪伴者很重要的主體就是學生跟老師們,因此老師也身體力行跟學生一同展出作品。
Q:在成果展的準備過程,機構的老師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韋銜老師:在成果展的作品募集過程中,一開始學生會有很多擔心,覺得自己的技能或作品還沒有純熟到能夠向大眾展示,機構的老師們更需要和學生鋪陳與討論這次成果展的目的,建構出不同於過往「成就競爭取向」的眼光,將重心回到學生個人的學習歷程與成果分享。因成果展的最終目的,即是在這個舞台上跟社會接觸,並且讓所有參展的夥伴與觀看者都去體驗到學習是可以很享受的!
成果展帶給學生的三個「收穫」
最後,韋銜心理師分享他從三個概念進行成果展的構思,分享成果展為學生帶來的收穫:
(一) 透過成果展建立學生與社會溝通連結的管道
在過去的系統合作中,大多聚焦在學生的微系統,像是增進家長或同儕間的連結與溝通,但猶如生態系統所強調的,個體的成長不僅受到家庭之影響,社區與社會氛圍也存在著影響因素,我們希望透過這次的成果展讓社會可以跟陪伴者的學生建立一個溝通連結的管道。
「我們不只期待學生去適應社會,也希望社會可以回應學生,為彼此創造一個對話、相互回饋的空間。」
因此這次的邀請也包含了教育局、信義安和附近合作的店家以及過去參訪過的機構,除了邀請這些單位之外,也鼓勵學生跟老師各自邀請親朋好友來觀展。
(二) 觀眾見證的力量:建立更深的自我效能
《兒童技能教養法》的作者提到,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觀眾」對於學習者來說極具重要的正向意涵,且在學習過程中具備「支持」與「社會促進」兩個效果,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到在習得技能後,若有一定程度的公開,有助於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與價值感。
「重要的是不是你分數多高,而是你多麼去享受學習這件事,這才是最重要的!」
成果展猶如一個慶祝會,邀請社會大眾為自己的學習歷程以行動給予支持,每位前來觀展的人都是觀眾,在這個過程中透過「見證」與「回饋」,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是有趣、好玩且充滿賦能的。學生在這個經驗中能夠去建立自我效能跟價值感,我們也相信這是陪伴者能夠帶給學生最棒的禮物,使得學生在往後漫長的人生中,有更強的韌力去因應不同的挑戰。
(三) 互為主體的舞台,抵達「我好,你也好」
現實治療之父Glasser提到角色認同之概念,一個人在界定自己的自我形象的過程中,常以失敗者或成功者進行描述。然而,成功者並非以成就地位來進行判斷,個體的認同更多是從學習而來,透過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塑造自己的「認同型態」。
舉辦成果展目的並非是為了展示機構學生的「成就」,而是透過成果展讓學生有一個舞台與社會進行接觸,在接觸互動中看見自己的能力,並且透過成果展和社會產生互動,進而讓學生練習與學習塑造自身「好的認同」,幫助其抵達「我好,你也好」的互為主體之目標。
最終的成果展,有過半的學生參展。除了學生以外,老師也是陪伴者重要的一環,因此老師們也一同親身投入參展,透過作品來呈現師生的性格樣貌,以更多不同角度來認識陪伴者,希望達到「社會大眾能夠更認識陪伴者」的目的。
參展夥伴有話說...
🟠「讓自己有機會把這些年來的成果整理出來,在準備的過程中帶自己重新體會一次這一路以來的感動,是很重要的經驗,也幫助自己能夠跟其他人分享這段故事。」—參展夥伴
🟡「籌備了很久的展覽終於要展示給別人看了!」—參展夥伴
🟢「帶學生去戶外教學,並將在其中感受到的東西,呈現出來,覺得很棒。」—參展夥伴
🟤「其實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現在大家面前還是會有些抗拒,需要克服一些完美主義和拖延,後來決定給自己一個下午的時間好好沉澱和思考,告訴自己成果展不是要和別人比較,只需要把自己心裡最真實想呈現的部分做出來就好。」—參展夥伴
🟠「看到OO在台上的樣子好感動,真的長大了!」—家長
🟡「看見自己的作品被展出,還有不認識的人認真在看,又緊張又開心。」—參展夥伴
🟢「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一週一次的小組討論開始分工、討論、排班,越來越有自信可以做好。」—參展夥伴
🟤「很喜歡「播種」這個主題,跟大家一起策展真的很快樂,也很欣賞大家這學期的成果!期盼更多人可以看到我們陪伴者每一個人的故事。」—參展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