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挑戰,放手讓青少年走向獨立之路
採訪/撰文| 許立亞 諮商心理師
受訪者 | 邱璟玟 專業輔導員/教練

陪伴者每學期的「賦能戶外挑戰」,至今已進行到第六個年頭。最初的構思,是從三能生態工作法(PRO Development Strategy)的動能、技能、知能出發。除了「三能」之外,賦能戶外挑戰也呼籲陪伴者的理念,強調學生在挑戰過程中的「四力」:人際力、表達力、參與力、適應力,讓學生在挑戰過程中看見自己的「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性(Autonomy)、連結歸屬(Relatedness),期許學生在過程中發展出這幾項內在資源,在心田中發芽結果。
回顧最初的賦能挑戰,當時陪伴者將重點放在「體能挑戰」,活動規劃著重於體能的鍛鍊,促使幾乎不出門、不運動的學生也能夠坐上單車,設法挑戰騎上100公里。
「當時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想辦法把學生帶出去,開啟學生的動能,期待學生能夠透過運動去體驗到挑戰所帶來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看似大膽的嘗試,事實上包含著許多事前準備:輔導員們需要先協助學生們預備心態,使得學生們願意走出門來到機構,甚至承諾離家三日和同儕與老師們一起進行高強度的體能挑戰,同時也需要對於學生在活動中可能會產生的身心反應有所預備。
從學生的狀態看見不同的可能,賦能挑戰的改變歷程:
從「體能賦能」到最大參與為基礎的「任務賦能」
本次的賦能活動總召集人邱璟玟老師回顧及分享了這幾年學生的改變,「這樣幾次下來,其實可以看見學生體能上的進展,對於某些體能很好的學生而言,騎100公里已經不是太困難的挑戰,因此某些學生會覺得沒有意義,少了挑戰的感覺。」當時學生的反饋讓籌備團隊開始思考:學生的需求,是否已經進到不同的層次。帶著這樣的疑問,在某次賦能挑戰中發生了一個意外,當時領騎的璟玟老師在過程中不慎錯過了要轉彎的路口,後來才被學生提醒「老師你剛剛前面那個路口就要轉彎了啦!」。在這個意外插曲中,老師意外看見學生識別路線的能力。
回顧當時帶錯路的經驗,璟玟提到,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處處都是示範的機會。「我覺得跟學生相處的時候,你也不能把自己當成一個完美的大人,做錯的時候你就承認,因為大家不缺一個完美的領導者,大家需要的是一個做錯時願意承認、願意承擔後果,而且願意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方法的人。」
「領騎」這個工作需要有良好的體力能夠在隊伍前方帶路,同時間還要具備識別路線、配速、觀察路況等多元能力,絕非易事。在這個「錯過路口」的契機下,團隊開始慢慢賦予學生更多責任與挑戰:嘗試慢慢地將領騎的工作交給學生,部份活動籌備的工作也邀請學生一同決定與籌劃……,就此開啟衍伸出「任務分組」的新模式,讓學生嘗試擔任活動企劃的角色、選擇個別化的角色任務。
璟玟談起把責任交給學生的過程中,其實反而有更多工作要去準備。一方面是要叮嚀學生進度,給予適當的鷹架引導學生開始練習擔任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是當學生在計畫過程有遺漏的部分,輔導員就需要即時遞補。「所以當然是交給學生壓力比較大啊!自己做快多了!」璟玟笑著說。縱使事前的準備工作看似更多,但是在放手讓學生去勇敢嘗試的背後,是為了去看見與陪伴學生在經歷嘗試所遇到的挫折與喜悅。
賦能挑戰中學生的個別化的任務與挑戰:
縱使體能挑戰減少了,學生的內在挑戰毫不鬆懈!
因著學生體能的提升、挑戰的需求改變,每年都有特質不盡相同的新生加入,每一年的賦能戶外挑戰皆需不斷再進行調整,使得活動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需求、找到更合適的挑戰目標。考量到目前機構學生的需求與狀態,今年的賦能挑戰做出和以往很不同的新嘗試——加入了「文化組」的選項。文化組的設計理念是希望學生能夠「最大化參與」,透過多元的挑戰讓不同準備程度的學生都有可以行動的機會。璟玟回顧過去幾次賦能挑戰,縱使規劃了很多精彩的內容,但是卻因為挑戰本身的難度太過龐大,而導致許多學生不敢報名參加。因此目前的賦能挑戰的規劃,也開始從高度體能要求的設定,開始有了不同的彈性與變化:在新學期以將「體能挑戰」與「人際互動」的比例進行調整,在體能上不強求學生的高度投入,但加入了更多團體人際互動與任務挑戰,為的是提升學生的凝聚力與信心,同時也拓展學生對於挑戰的多元想像。
今年賦能挑戰中,璟玟回顧了學生的狀態各自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是因為體能很好,少了體力上的挑戰,反而需要努力嘗試在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樂趣。本次的住宿剛好離市區有段距離,因此學生們只能在民宿裡面找樂子:烹飪、桌遊、深夜的談心......,這些看似平常的經驗,對於某些學生而言是一道能夠照進裂縫中的光,也是在原來生活中較缺乏的經驗。每次的賦能挑戰都時刻提醒著團隊保持彈性的重要性,許多動人的時刻往往都非事先能夠規劃的,活動架構僅是一個創造經驗的鷹架,讓學生們能夠在這個架構中去探索、遊玩、挑戰,觸發更多不同的經驗。
在三天兩夜的賦能挑戰中,也無時不刻在挑戰學生對於人際互動的能力,對於青少年而言,人際需求往往在獨立與自主之間來回游移。有時在團體中會有自己的需求,該選擇表達還是選擇壓抑?有時候不想參與團體,需要自己的空間又擔心同儕眼光,該如何去取捨?有時則是好想參與其中,卻覺得好尷尬不知道怎麼互動...三天密集的相處下來,學生們難免會在內心產生了許多衝突與矛盾,也就是在這樣的來回擺盪過程中,學生開始對自己的需求有更多「覺察」、「體會」、「反思」,也有更多機會和個管或老師們討論,開始練習做出符合自己期待的選擇。
青少年的獨立之路:
陪伴孩子從「信任」到「放手」,以「支持」取代「責備」
青少年的內在往往有一股衝勁想去嘗試與測試自己的能力,透過不斷失敗與成功的經驗而慢慢去了解自己,然而這些嘗試看在大人的眼中,經常被視為不成熟的表現,也可能因為心疼擔心孩子受挫,便以規範限制取代之。如此一來看似幫孩子避開了「失敗」的經驗,實則剝奪了孩子去嘗試犯錯與了解自己的機會。
放手是一門學問,不僅是機構的輔導員會面臨到的,在許多家長身上也能看見「擔心孩子犯錯」還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的矛盾,一方面期待孩子獨立,一方面又不確定孩子的能力在哪。因此,在放手讓孩子嘗試之前,因應其能力設立適當的挑戰、以及引導的鷹架是重要的:
如同蓋一座高樓需要鷹架給予鋼筋結構才能慢慢去打造一磚一瓦,鷹架給予適當框架擔任保護性,同時又給予足夠的自由允許孩子去創造與嘗試,練習一步步獨立。
在放手之前,大人跟孩子彼此間也需要產生足夠的信任,陪伴者的賦能挑戰便是成為孩子的鷹架,信任其有更多去嘗試、去犯錯的機會,期許彼此在過程中有一顆更加大膽的心臟能夠接納錯誤,並且在錯誤發生之後,信任彼此能夠一起好好討論、好好收拾,甚至轉換為珍貴的經驗,這是陪伴者在賦能挑戰中最想去傳達、帶給學生的經驗。